新闻资讯
点滴记录前行脚步
除草剂行业在经历着颠覆性的变化,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灭生性除草剂了。百草枯被禁,给草甘膦、草铵膦提供了上位机会。从百草枯被禁用的命运,足以看出国家对高毒农药的整顿力度和决心。这个曾在除草剂市场上绝对独领风骚的产品却被颠覆。有人替百草枯喊冤,也有人呼吁给百草枯留个活路……
百草枯因具有见效快、耐雨水、性价比突出等优势,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青睐。但因其毒性强,对人、畜威害非常大,一旦中毒,没有特效解毒剂等“缺陷”,已成为继有机磷农药之后中毒发病率第二位的农药品种,这引起了社会公众对此农药的极大关注。
2012年4月24日,农业部、工信部、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公告,决定对百草枯采取限制性管理措施,自2014年7月1日起,撤销百草枯水剂登记和生产许可、停止生产,保留母药生产企业水剂出口境外使用登记、允许专供出口生产。2016年7月1日,停止水剂在国内销售和使用。由此,中国禁用百草枯水剂产品已进入倒计时。
而近两年,草铵膦成了国内企业登记、生产的热点。但生产工艺的局限性及价格过高,是限制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。
2015年,灭生性除草剂进入多事之秋,拿两大吨位的草甘膦和百草枯来讲,草甘膦首次跌破2万,不再创造疯狂神话,百草枯面临被禁,即将悲情落幕,草铵膦虽然应势崛起,但市场份额越远远达不到预期……灭生性除草剂进入洗牌期,谁能抢占这个市场?
百草枯正走向终结,留下巨大市场空缺
百草枯水剂的禁用及其他剂型登记政策的不明朗,无疑给整个百草枯产业链带去了非常大的冲击。据悉,中国百草枯年产量目前在八万吨左右,产能十几万吨。这次政策虽然保留了出口业务,但是一半以上的百草枯产品的销售都将受到影响。譬如,南京红太阳主要产品百草枯和吡啶的市场均价分别同比下滑38%和32%,导致公司盈利能力大幅下降,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比上年同期下降38.99%。
百草枯水剂被禁后,国内只有两家企业在新剂型上获得了登记,分别是山东绿霸的50%可溶粒剂(即颗粒剂)和南京红太阳的20%可溶胶剂。绿霸的50%可溶粒剂于2014年11月8日获得临时登记,有效期为1年;红太阳的20%可溶胶剂于2013年9月25日正式获得登记,有效期为5年。
有人说,目前禁限用百草枯将会造成除草剂的空档期,从而导致农民无药可用,影响国家粮食安全。禁用之后,谁来填补百草枯这个巨大的市场空缺?
草甘膦困境:复配制剂是其出路?
如果说百草枯是此次灭生性除草剂中处境最悲惨的,草甘膦目前就是僵化期。作为最大的农药品种,曾经被无数人追捧的草甘膦行业正遭遇一段寂寞时光。原药价格也是一路下滑,持续低迷,一直在历史低位徘徊。对于草甘膦企业来讲,这段时期更是苦不堪言。
2014年开始,国内新一轮草甘膦投资热悄然兴起。包括一些上市公司在内,新增产能动辄就是5万吨/年甚至是10万吨/年。截至2015年2月底,国内草甘膦登记企业共有410家。疯狂扩产,导致草甘膦产能严重过剩,今年年初以来,原药价格一路下跌,几乎接近厂家生产的成本价。截至今年8月20日,草甘膦原药最低成交价格降到了18500元/吨。
草甘膦作为一种常规大宗产品,价格透明,渠道利润低,原药厂家有制造优势,作为制剂厂家的生存之道在于立足解决草甘膦存在的问题,即提高速效性和打抗性草,做出具有差异化的草甘膦。已经有相当多的企业在证件登记的时候,增加了许多草甘膦复配,来弥补草甘膦的抗性,因此,草甘膦复配品种一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。
草铵膦是抓住机会还是盲目占位?
草铵膦,在两年前就因为其独特的药效,以及百草枯扑朔迷离的前景被企业当做是一个潜力型产品,现在草铵膦的两大竞品,一个百草枯已然身处“死刑”,一个草甘膦正呈下滑之势,草铵膦的机会真的来了。
据相关行业人士介绍,目前我国已经有120余家企业在登记、销售草铵膦,以及草胺膦复配产品的增加,草胺膦的市场势必会扩大。近两年国内草铵膦总产能迅速增加,到今年年底预计能达到现在总产能的2倍。然而草铵膦的生产需要极高的工艺,目前在国内拥有较好生产工艺的企业不过数家,以浙江永农和利尔化学为代表。所以,笔者分析,不少企业的狂热登记不过是一个占位,这也极有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。
敌草快或迎新的市场契机
敌草快是全球仅次于草甘膦和百草枯的第三大灭生性除草剂,主要用于阔叶杂草居多的地块,对恶性阔叶杂草特效,除草更彻底,杂草没有抗药性除草效果好。敌草快比百草枯毒性低,比草甘膦和草胺膦除草快捷高效。
目前敌草快的缺点主要在于其成本高且杀草谱有限,与广谱性的百草枯相比有明显不足。虽然敌草快跟百草枯的使用效果很像,但是,敌草快不但在效果上没有百草枯好,价格更是高了一大截。也有厂家开始研究草甘膦或者敌草快的复配制剂,希望通过复配的方法能够达到百草枯的效果。虽然目前价格稍高,但百草枯被禁限,无疑给敌草快带来了巨大的成长空间。
由于敌草快比草甘膦优秀的防除效果,以及比草铵膦低出很多的价格,不少企业也比较看好敌草快作为百草枯的替代产品。
本文来源于农资与市场,作者系王奕,本网站对原文进行了细微编辑。本文不代表本企业立场。